收录于合集
#2022 聚焦两会 关注文博
34个
“我国是近20年来世界上博物馆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感慨道。成立于1946年11月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非政府性博物馆专业组织,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支持和帮助各类博物馆机构的建立、发展与专业管理。1986年至今,安来顺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工作36个年头了,一直从事与中国博物馆国际合作相关的事务,2016年7月,安来顺当选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近十几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国际博物馆界对中国博物馆的发展速度感到吃惊的同时,看到了中国博物馆对世界的贡献,也更加关注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安来顺说。随着中国博物馆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中国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安来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上海大学教授,这让长期关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他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思考中国博物馆的未来。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860家,行业博物馆达到825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去年5月,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博物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意见》的出台,让我们备感振奋。”安来顺说,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影响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短板。“与数量指标持续上扬、硬件建设更新换代形成反差的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中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如博物馆专门人才数量缺口依然很大,特色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不甚明晰,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和内容不够合理,博物馆相关专业学科整合协调未能完全到位,从业者知识结构不甚合理,用人单位与培养对接中的针对性不强。”安来顺举例说,这些问题期待通过体系化和链条式设计,经过多方联动来共同破解。首先要以文博人才现存问题为导向的顶层设计。安来顺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全国博物馆人才建设的规划,部门之间既要分工明确,更要讲求彼此协作,及时发现问题,立足全国和整个博物馆行业,提出近中期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政策、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在加强对博物馆人才培养单位的指导方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对设有考古和文博专业的高校等培养单位给予更具体政策支持,引导培养单位进一步推动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完善培养体系和培养链条;鼓励培养单位开发更能体现学术硕(博)士与专业硕(博)士差异化的教学科研模式、论文要求及评价标准,兼顾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深入探索更具操作性的文博专业校外导师聘任、薪酬和奖惩机制;鼓励培养单位将更多资源投向其所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遗产资源,突出因地制宜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安来顺说,同时,突出行业主管部门在人才培养中的杠杆作用。他建议文物主管部门全面总结评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项目,必要时将重点转向对“培养者”的培养,让有限的资源发挥一批带一线、一批带一片的效能;进一步推广不同博物馆之间对口支援、联合培养、优势互补的成功经验;鼓励各博物馆机构积极主动对接和沟通所在地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等培养单位,通过这种联动,尽可能快地缓解当地博物馆专门人员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